政策资讯

农业农村部关于印发《“十四五”全国农产品产地市场体系发展规划》的通知

来源:   作者:   发布日期:2024-11-21 08:58:06.0

信息内容

农产品产地市场是在农业市场化改革不断深入和农产品专业化、区域化、规模化生产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兴起的,在具有较高商品率的农产品优势产区,快速大批量集散农产品、稳定农产品市场运行而建立的批发市场,以交易本地农产品为主,是我国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和农产品流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农产品产地市场体系建设,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是建设现代流通体系、畅通国内大循环的有效举措。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特编制本规划。

第一章规划背景

第一节  发展基础

近年来,我国粮食生产连年丰收,果菜茶、肉蛋奶等重要农产品供应稳定,农产品流通规模不断扩大、渠道不断拓宽、效率不断提升农产品产地市场建设逐渐加快,国家级、区域性田头三级农产品产地市场体系初步形成。

产地流通规模不断扩大2020年,我国粮食、油料、果蔬、畜产品、水产品等农产品总产量20亿吨绝大部分进入流通领域,全国亿元以上农产品批发市场成交额2.93亿,比2015年增长24.0%同时,形成了一批特色鲜明的优产区,打造了一批优质特色农业品牌为推进农产品产地市场体系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产业基础。

产地市场体系初步形成。2015年《全国农产品产地市场发展纲要》发布以来,农产品产地市场由自发分散向规范有序转变,由集散交易场所向复合功能平台发展,初步形成了以国家级农产品产地市场为龙头、区域农产品产地市场为节点、田头市场为基础的农产品产地市场体系。截至2020底,已建设21个国家级农产品产地市场,带动各地建设了一批区域性农产品产地市场和田头市场。

产地流通主体日趋多元“十三五”以来,我国农产品流通业蓬勃发展产销一体化不断融合新兴业态不断涌现各类产地流通主体快速发展。2020年,全国成交额亿元以上农产品产地市场近500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9万家,依法登记注册的农民合作社224.9万个,农业农村部门名录管理的家庭农场348.1万个。电子商务正成为农产品产地流通的重要推动力2020农村网商(达到1500多万家。

市场发展环境持续改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加强农产品流通设施和市场建设”。各地各部门出台发展规划和支持政策,实施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等重点工程标准规范教育培训等支撑体系进一步完善资本积极进入农产品仓储、物流、营销各环节形成支持农产品产地市场发展的良好氛围。

二节 面临挑战

我国农产品产地市场发展总体处于起步阶段,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

产销能力不匹配。我国农产品产地市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突出,跨季节、跨区域调节农产品供需能力不足,对产业支撑能力在各地区差异较大。从农产品产地市场成交额与农业总产值比值看,东部地区为0.35,东北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分别约为0.100.100.07,产业支撑能力远落后于东部地区。

设施建设滞后。农产品产地市场交易设施简陋,相当多的产地市场为简易、季节性交易场所。农产品冷藏保鲜和商品化处理设施不足,产后平均损失率是发达国家的35倍。消防安全、场地硬化、环保卫生等设施普遍缺乏,交易环境脏、乱、差问题依然突出。

运行效率低。农产品产地市场流通主体参差不齐、大小不一,建设标准体系不健全,与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对接不紧,跨区域衔接不畅,价格发现功能发挥不足,嵌入供应链、融入销售网深度广度不够。产地市场经营效益偏低,单位营业面积成交额平均约为1.3万元/平方米,不到农产品批发市场平均水平的1/3

 发展机遇

“十四五”时期,国家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三农工作重心历史性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高效顺畅的流通体系,为农产品产地市场发展带来难得机遇。

政策环境拓宽发展空间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多元投入格局加快形成,资源要素向乡村快速集聚,促进产业布局、产品流通和市场消费空间重构,集约化、专业化、精细化的农产品产地流通需求日益增长,为农产品产地市场发展创造了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市场需求激活发展潜力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不断显现,农产品消费更加集中化、多样化、个性化,跨地区、大流通成为常态,有利于农产品产地市场在保障大中城市农产品供应的同时,进一步释放发展潜能,更好地满足大众对安全、绿色、有品质农产品的市场需求。

现代流通提升发展质量。加快完善国内统一大市场,形成供需互促、产销并进的良性循环,实现经济循环畅通无阻,需要农产品产地市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经营能力,完善管理制度,增强供给体系对消费需求的适配性,实现高质量发展。

科技革命增强发展动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智能化、绿色化装备加速向农业和流通领域融合渗透,技术先进、管理新型、运转高效的智慧服务方式逐步形成,产品产地市场转型升级注入新活力

第二章总体要求

第一节 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按照保供固安全、振兴畅循环的工作定位,立足我国农业农村实际,优化市场布局,补齐设施短板,提升运营效率,拓展服务功能,强化发展支撑,加快建立现代农产品产地市场体系,推进农产品流通现代化,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第二节  工作原则

——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通过规划引导,推动资源要素向农产品产地市场进一步集聚,支持具备条件的农产品产地市场做大做强。遵循产业发展规律和市场运行规律,尊重市场主体意愿,激发创新发展活力,提高农产品产地市场体系运行效率。

——坚持统筹布局,分级实施。坚持数量服从质量、进度服从实效、求好不求快,统筹产业基础和区域布局,向农产品优势产区、主导产业、脱贫地区倾斜,省部共建国家级农产品产地市场,地方建设区域性农产品产地市场和田头市场

——坚持服务产业,富裕农民推动农产品产地市场建设与农业产业发展相协调,促进农业生产“接二连三”,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强化为农服务,构建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全链条增值收益。

——坚持创新引领,绿色低碳。注重科技赋能,推动绿色发展,鼓励支持产地流通技术创新,推广应用自动化、智能化、绿色化技术装备,降低农产品产地市场单位能耗和流通损耗,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

——坚持协同发展,融合高效。促进三级农产品产地市场优化整合,推动一体化运作,引导信息互联互通、设施协调匹配、设备共享共用,形成整体联动效应,深度嵌入现代农业供应链体系。

 发展目标

2025年,基本建成布局合理、供需适配、组织高效、畅通便捷、安全绿色、保障有力的农产品产地市场体系,初步形成覆盖农产品优势产区、衔接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对接主要消费市场的农产品产地流通网络

——现代农产品产地市场体系基本形成。围绕粮油、果蔬、畜产品、水产品以及特色农产品共建或认定40左右“通达全国世界知名”的国家级农产品产地市场建设一批“功能完备、链接产销”的区域性农产品产地市场,建设一批“减损促销、联农带农”的田头市场,推动形成现代化的三级产品产地市场体系

——建设水平明显提高仓储能力大幅提高,期现货交易规范进行,应急保供机制基本建立能够有效应对重大事件、突发情况;冷藏保鲜设施短板基本补齐,生鲜农产品贮藏损失率降至10%以下;商品化处理设备自动绿色化、智能化水平明显提高道路硬化环保卫生等配套设施更加完善

——服务能力显著提升。深度融入现代物流体系农产品产地市场一体化运作、网络化经营、社会化服务能力显著增强。支撑两个三品一标”发展,依托国家级农产品产地市场,汇集产加销综合型企业和流通服务企业,打造10个行业知名展会,做强10个国家知名农业品牌。

展望2035形成与现代农业发展相适应与现代流通体系相匹配的农产品产地市场体系,技术装备、经营管理、服务质量达到全国领先水平,农产品产地流通环节损失率与发达国家基本持平。国家级农产品产地市场成为产业转型升级、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农产品质量效益竞争力显著提升的重要推动力量。

第三章优化农产品产地市场空间布局

第一节 构建三级农产品产地市场体系

根据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和国土空间规划,立足农业产业布局,结合农产品消费区域以及交通运输发展特点,统筹推进农产品产地市场体系发展。在全国农产品优势产区,对接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成渝等城市群消费需求,进一步完善以国家级农产品产地市场为龙头、区域性农产品产地市场为节点、田头市场为基础的三级农产品产地市场体系,优化不同层级市场的空间分布和功能作用,实现公益性与市场化相结合、线下物流与线上营销相结合、产地市场与城镇流通体系相结合。

国家级农产品产地市场在农产品优势产区,由农业农村部和省级人民政府共同支持建设能够辐射带动本区域乃至全国优势产业发展的大型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国家级农产品产地市场主要为农业高质量发展、全国农产品流通和城市大规模消费,提供集聚分拨、仓储物流、产业信息、会展贸易、应急保供等服务,打造国家级农产品产销对接和品牌培育平台,成为农产品流通体系的主导力量。

区域性农产品产地市场。在农产品优势产区建设能够辐射带动市场所在县及周边县(农场)优势产业发展的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区域性农产品产地市场是引领区域主导产业发展的“桥头堡”,主要提供交易结算、分拣包装、仓储保鲜、物流配送和品牌增值等服务,成为畅通产销渠道的农产品区域流通节点。

田头市场。农产生产基地,依托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农业经营主体建设能够辐射带动市场所在村镇及周边村镇(农场)农产品流通的小型农产品专业市场。田头市场是农民家门口的市场,具有很强的公益性,主要提供交易、预冷、分级、包装、暂存等服务,保持产品品质,增加产品价值,成为农产品流通的重要基点

专栏1  农产品产地市场体系培育工程

选择40个农产品优势产区,每个优势产区培育1个国家级农产品产地市场若干区域性农产品产地市场和一批示范性田头市场,壮大农产品经纪人、经销商两只队伍,构建线上线下互联互通的农产品产销对接渠道,塑强一批国家级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和农产品品牌,形成“三级产地市场带两支队伍、建两条通道、强三类品牌”的“3223农产品产地市场流通发展模式,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满足城乡居民消费需求,帮助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广大农户持续增收。

第二节 明确农产品产地市场建设条件

在农产品优势产区,遵循市场规律,尊重市场选择,以市场自发形成的农产品产地市场为基础,进行重点培育

国家级农产品产地市场建设条件

特色优势鲜明。农产品产量位居全国前列,在国内外具有较高品牌知名度,有一批带动能力强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产业发展空间广、潜力大。

物流条件优越交通便利、路网发达,毗邻铁路公路运输干线、全国主要港口或者航空枢纽机场,效衔接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四横四纵国家冷链物流骨干通道网络

立足已建市场。完善提升已建成的特色明显优势突出、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农产品产地市场,必要情况下可结合产业发展、消费变化等适当整合迁移已成为全国性乃至全球性农产品集散交易场所的专业批发市场优势产区共建。

服务功能完善。具备国家级农产品产地市场主要功能,辐射带动主营农产品产业发展,市场年交易额在30亿元以上。

运营管理规范。市场管理机构健全、制度完善,交易行为监管有力。市场准入制度严格。建有物流和交易信息管理平台的优先发展

带农显著场辐射带动能力强,有效促进农业生产技术提升、农产品加工企业集聚、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收入提高。脱贫地区建设条件适当放宽

区域性农产品产地市场建设条件。

产业地位突出。产业规模位居区域前列,主营农产品生产相对集中连片、标准化水平高,产业链条完整,具有一批带动能力强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交通运输便利。毗邻高速路网铁路站、水运码头等重要交通基础设施,靠近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

服务管理规范。能够充分发挥交易结算、物流集散、信息服务等功能,带动产业发展效果明显,年交易额10亿元以上。管理机构运转有效规章制度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有保证。

利益联结紧密与农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形成了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市场主体能够平等分享产业增值收益

田头市场建设条件

产业基础牢固。市场所在地为主营农产品专业村镇(农场)“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及农业产业强镇优先布局。

交通条件良好。毗邻省道,靠近高速网、铁路站、水运码头等重要交通基础设施

服务突出提供代购代销、交易结算商品化处理质量速测服务,明显提高农户营销能力,实现农产品产后“存得住、运得出、卖得掉”,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年交易500元以上

第三节 统筹农产品产地市场布局

统筹考虑产业基础、消费导向、市场潜力及交通设施等因素,按照强调专业”、突出“优势”的原则,聚焦粮油类、果蔬类、产品、水产品类特色农产品类中的26个重点品类布局国家级农产品产地市场区域性农产品产地市场田头市场不限于26品类,各地结合实际自行确定。

1.国家级粮油类产地市场主要在玉米、水稻、小麦、大豆、马铃薯、杂粮杂豆、特色油料等粮经类农产品优势产区,布局国家级玉米产地市场、国家级水稻产地市场、国家级小麦产地市场、国家级大豆产地市场、国家级马铃薯产地市场、国家级杂粮杂豆产地市场和国家级特色油料产地市场,建设规模圆仓、平房仓、工作等大型粮油仓储设施窖群、大型通风库等马铃薯贮藏设施,依法合规开展现货期货等交易,为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国有农场、收储企业、加工企业等提供仓储、交易、、融资等服务,优化产业结构满足多样化消费需求

2.国家级果蔬类产地市场主要在蔬菜、水果等农产品优势产区布局国家级蔬菜产地市场、国家级食用菌产地市场、国家级苹果产地市场、国家级柑橘产地市场、国家级梨产地市场、国家级葡萄产地市场、国家级猕猴桃产地市场和国家级热带水果产地市场建设大型预冷藏保鲜交易设施以及自动化、智能初加工生产线,为农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有关企业提供仓储保鲜、加工处理、干支联运、分拨配送和市场交易等服务,带动产业发展,提供跨区周年供给,促进国内国际农产品流通,满足城市大规模消费需求,提升国际竞争优势

3.国家级畜产品类产地市场主要在牛优势产区,布局国家级牛羊肉产地市场、国家级禽肉产地市场国家级禽蛋产地市场建设贮藏保鲜、市场交易、加工物流等设施,为农牧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经销商等提供仓储保鲜物流组织、区域分拨及金融结算、供应链管理等增值服务,增强市场流通能力,带动标准化、规模化养殖、屠宰,打造优质安全绿色的品牌,提升产业化水平

4.国家级水产品产地市场主要在淡水产品、海水产品优势产区,布局国家级淡水产品产地市场和国家级海水产品产地市场,建设大型冻结、冷藏、暂养、净化、制(贮)冰以及交易等设施,主要为渔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经销商等提供市场交易、加工处理、仓储保鲜、物流配送、货物集散及消杀防疫等服务提升我国水产品流通效率,提高产品品质,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促进水产养殖业发展

5.国家级特色农产品类产地市场主要在茶叶、中药材、花卉、桑蚕、香辛料、干果等特色农产品优势产区,布局国家级茶叶产地市场、国家级中药材产地市场、国家级鲜切花产地市场、国家级桑蚕产地市场、国家级香辛料产地市场和国家级干果产地市场,建设特色农产品交易、仓储、商品化处理、装卸包装等设施设备,积极推广现代交易方式,农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有关企业提供交易平台、流通渠道、物流组织、配送分销等一体化的现代供应链服务,带动特色农产品区域化、规范化、绿色化生产,培育一批品牌产品提升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6.区域性农产品产地市场和田头市场。各地依据农产品优势产区,结合国家级农产品产地市场布局以及区域人口分布、消费能力因素,统筹规划建设一批区域农产品产地市场。在本地农产品生产集中度高、散基础好生产组织化、商品化处理需求多的村镇,规划发展一批田头市场。

剑阁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中心   蜀ICP备19016166 号
剑阁县经济信息化和科学技术局及四川众鑫源企业管理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川公网安备 51082302000189号